编者按:在桂工,有这样一位退休教师,他十七年如一日,将满腔热忱倾注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片广阔天地。他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用本乡本土的红色故事点亮无数青少年的信仰之光。他,就是近日荣获2025年“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周述忠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聆听周述忠老师退休不褪色、倾情关心下一代的动人故事,感悟那份薪火相传的初心与担当。

周述忠老师原为金沙城中心赌场_现金网平台¥博彩游戏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自2008年退休后,周老师怀着“退休不卸革命担”的满腔热情,投身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他发挥自己在地方史和革命传统思想教育方面的专业和特长,用本乡本土的革命遗迹和英烈事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彰显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无数心灵。他传播红色革命故事的足迹遍布桂林市各大中小学和社会团体,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学校推向了全社会。
退休17年里,周述忠老师为“传承红色基因”干了11件“大事”,即“五部讲座、三部展览、两部电视专题片、一座红色文物博物馆”。他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在“新”“活”“实”“联”上下功夫,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年过七旬仍亲自到博物馆、田野遗迹等地,以“红色旅游”导游员身份作实地讲解;他深入大、中、小学校开展《红军长征过桂林及其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桂林英雄烈士的故事》《话说友善》等讲座70余场;举办《抗日战争时期的广西》《让历史告诉未来连环画展览》等三部展览;受邀录制《红军长征过桂林》和《桂林抗战英雄谱》两部专题片在桂林电视台播出;自筹经费利用市区住宅创办“恕忠博物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
周述忠老师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初心如磐:五重动力铸就十七载坚守
谈及退休后选择投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坚持十七年的深层动力,周述忠老师深情总结了五点:教师世家的家风熏陶、英雄模范人物的鞭策激励、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情操使然、组织的关怀与指导,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我出生于教师世家。父亲是桂林逸仙中学的老师,爷爷是桂林实验小学的教师。他们都是优秀教师。”周老师回忆道,爷爷病逝时路边学生和家长设置香案路祭的场景,家中悬挂着父亲学生所赠的“是我良师”横匾,这些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为他立志从教、争做“良师”的初心源泉。
英雄模范的激励是另一股强大力量。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周述忠老师从小深受革命英烈和行业模范的影响。他特别提及对他影响最直接的“桂林双雄”——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周子昆和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秦霖,二人皆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且与周老师有亲缘关系。他动情地复述两位先辈的家书,周子昆“决心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类幸福与解放向前奋斗”的抉择,秦霖“国事弟当勉力”的嘱托,无不展现着精忠报国的赤诚,持续激励着他“走正道、做好人”,并在退休后将这些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
周老师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经历升学无门、下乡务农、工厂做工的岁月。“没想到就在我‘三十而立’的时候,承蒙改革开放,我有幸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得以子承父业当上了人民教师。”这段经历让他对党和国家、对工农群众充满感恩。“退休后,我也是这样一直怀着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思想感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的号召,热心参与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
组织的支持为他提供了坚实后盾。他提到学校关工委和离退处的有效动员与协调,特别是在举办展览等需要多方协作的事务上,组织的力量至关重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更是他前行路上的温暖港湾。尤其是同为退休优秀教师的老伴杨小鸾老师,是他的“名副其实的得力助手”,从展览设计、博物馆筹建、资料整理到外出联络,无不倾力相助。“如果没有我的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帮助,我的这种‘单打独斗’的工作可能真的是‘孤掌难鸣’,‘难以为继’。”
当被问及漫长志愿服务中是否有过动摇时刻,周老师的回答斩钉截铁:“从未遇到过让我动摇的时刻。因为我一直是信心满满、乐此不疲的。”五重动力汇聚成河,支撑着这位银发师者十七年的执着前行。
匠心独运:创新形式让历史“活”起来
多年来,周述忠老师自己制作和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主题展览——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抗日战争时期的广西》《让历史告诉未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连环画展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山水间——桂林抗战主题展览》《【网上展览】新中国抗灾战疫英雄谱——介绍周述忠的徽章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等一系列展览,形式新颖,深受青少年欢迎。而他的创意正源于自幼在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参观各类展览的积累,如《抗美援朝美术作品展览》《“向雷锋同志学习”主题展览》等,都为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让历史告诉未来连环画展览》活动现场
在策划众多展览中,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的《【网上展览】新中国抗灾战疫英雄谱——介绍周述忠的徽章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尤为特殊且富有创意。“当时正是全国各地还处在‘居家严控’时刻,人们急需在网上见到能够提振民气、安定情绪、增强抗灾战疫信心的宣传品。”周老师没有简单地进行口号式宣传,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天灾为线索,结合他个人收藏的相应时期的徽章藏品,生动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历史画卷。
周述忠老师分享了展览的片段:从1954年武汉抗洪抢险的毛泽东像章及题词,到1958年消灭血吸虫病的纪念章和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从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1998年抗洪抢险的各类纪念章,到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定徽章与臂章……每一枚徽章背后,都连着一段众志成城的历史,都闪耀着英雄模范的身影。这种将历史叙事与实物佐证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展览更显真实、具体,更具可视性、艺术性和感染力,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精神以生动可感的形式传递给了观众,尤其是在特殊时期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家国情怀:“恕忠”之铭与一馆春秋

周述忠老师向参观者介绍展馆情况
“恕忠博物馆”是周述忠老师个人创办的公益文化平台,其命名蕴含深意。他解释,“述”与“恕”谐音,而“恕”与“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人品的美好境界。孔子曰:“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己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这使他决定以“恕忠”为名。馆名既包含了创办人的名字,也契合其办馆宗旨:通过文物彰显家国情怀,教育人们内心忠于祖国、人民、家庭、理想,外在行为践行睦邻、友善、敬业。博物馆门口的对联“文物述说家国史,神州盛开复兴花”正是此意的生动写照。
筹建运营私人博物馆,挑战不言而喻。周老师坦言,在咨询文旅部门后,发现自己的条件与正式博物馆的审批要求相去甚远。但他不愿止步,转而以开办“红色课堂”为目标进行建设,采用变通方式,以接待少量热心观众为主,虽然人数不多,但反响良好。

周述忠在桂林师范学院讲《桂林革命故事》时展示他收藏的革命文物
有广西师大的学生参观后表示,看到大量真实富有沧桑感的革命文物,深受震撼,仿佛置身战争年代,比一些仿制品为主的纪念馆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桂工几位老教授更是感慨,在家办博物馆收藏承载家风家史的物件,是比炫富更有意义的趣事好事。社区工作者则认为,应提倡有条件的居民创办此类“红色课堂”式博物馆,既是繁荣群众文化的新举措,也是利用正能量教育青少年的有效路径。这些反馈让周老师深感欣慰,也印证了“恕忠博物馆”存在的独特价值。
润物无声:触动心灵的美妙瞬间
在与青少年密切互动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瞬间让周述忠老师感到自己的付出真正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给他带来莫大的慰藉与成就感。

周述忠老师开展主题讲座现场
周述忠老师回忆起在金沙城中心赌场_现金网平台¥博彩游戏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作《话说友善》讲座后的一次互动。一位姓黄的男生告诉他,讲座中金沙城中心赌场_现金网平台¥博彩游戏: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以及与人为善的实例,更加坚定了他毕业后考研当律师的志向。后来周老师从学院了解到,这位学生家境优渥,父亲是大型旅游企业董事长,他本可顺理成章接班,却因了解到农民工讨薪艰难的社会现象,决心转而攻读法律,立志成为一名专门为农民工维权的律师。最终,这位学生通过努力如愿以偿。
“我由此感到,我的付出真正触动了受众的心灵,他们能够真正的与人为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还能够主动为此而放弃了富裕舒适的生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令人钦佩的。”周老师欣慰地说,“我由此欣慰地感到了丰收的喜悦,感到了一种美美的成就感。”这样的瞬间,对他而言,意味着耕耘后的收获,意味着精神种子的生根发芽,是支持他持续投入这项工作的宝贵精神动力。
荣誉展望:奖章背后的期待与新程
手捧“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周述忠老师坦言这份殊荣不仅是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所有默默耕耘在关心下一代战线工作者的集体肯定。“奖章戴在我一个人身上,但这意味着这是对所有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而无私奉献的工作者们的赞誉。”
在他看来,这份荣誉折射出社会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四点深切期待:期待通过政府行为和媒体宣传,让这项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更大共识与合力;期待工作能与教育系统的“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产生综合效应;期待各级关工委能动员金沙城中心赌场_现金网平台¥博彩游戏:“五老”人员各展所长,创新方式方法;期待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让经验得以总结,先进得以表彰,事业长盛不衰。
谈及未来,周老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清醒规划。他表示,随着年事渐高,野外讲解和大型讲座可能会适当减少,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他计划聚焦三件事:精心完善“恕忠博物馆”,重点制作桂林保卫战王城战场沙盘模型,让历史场景更直观震撼;走进小学和幼儿园,用更贴近低龄儿童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系统整理毕生积累的讲座稿和资料,编纂成书,让这些精神财富以更持久的方式滋养后人。
寄语未来:传承中的深情与智慧
浸润教育事业数十载,周述忠老师对青少年成长有着独到见解。他提出三点期许:首要的是真心诚意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深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血脉联系;其次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全力以赴,特别要补足“美育”短板,认识到“向上、向善就是向美而行”;最重要的是培养“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情操,从认识到行动,将感恩之心化为报恩之行、施恩之举。
对于有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后来者,周老师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贴心建议:发挥专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开拓视野,博采众长;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主动“外联”,争取支持;最重要的是保持“不怕麻烦、耐得住寂寞”的恒心。他动情地说:“做关心下一代工作虽然平凡琐碎,劳心费力,但这是一种施恩之举、行善之举、脱俗高尚之举,你会在工作中感到其乐无穷。这就是一种别样的不平庸的欢度晚年和颐养天年。”
十七年步履不停、故事不息,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天地里,周述忠老师依然在路上,用他的方式继续书写着“退休不卸革命担”的动人篇章。
(一审:孙谦谦;二审:骆靖璇;三审:雷绍湖)